2019年银行保险业:防风险与服务实体经济紧密结合2019年银行保险业:防风险与服务实体经济紧密结合
近日召开的2019年银行业和保险业监督管理工作会议强调,必须把防范系统性风险与服务实体经济更紧密结合起来。
可以看到的是,在刚刚过去的2018年,银保监会在推动自身机构改革的同时,整治市场乱象已取得初步成果,但对于合并后的银保监会来说,监管任务依然非常艰巨。在经济下行压力下,既要促进银行业、保险业加大服务实体经济力度,又要防范金融风险,这无疑考验着监管层的智慧。
服务实体经济效果显著
事实上,在内外压力都较大的情况下,去年,银行业、保险业服务实体经济的力度并不小。
从银行业来看,截至2018年12月末,各项贷款达140.6万亿元,同比增长12.6%;债券投资达45.2万亿元,同比增长14.1%。2018年前11个月,人民币贷款增量占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的83.4%,为实体经济提供较多资金。在重点小微领域,截至2018年11月末,小微企业贷款余额为33.28万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23.81%;相比去年一季度,去年四季度五大行以及邮储银行对于普惠性小微企业贷款的利率下降了1.1个百分点。
从保险业来看,2018年前11个月,累计为全社会提供风险保障6463万亿元;累计发起设立各类债权、股权投资计划1018项,合计备案(注册)规模24237.30亿元,为实体经济提供了重要融资支持。
对于下一步的监管方向,上述会议提出,“防范系统性风险是实体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要通过有效监管,防范化解各类经营风险和防止局部风险扩散蔓延,维护金融市场稳定”。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中长期来看,防风险和服务实体经济二者并不冲突,部分领域的规范显然有利于行业和实体经济稳健发展。
“对于保险业而言,服务实体经济的关键在于充分发挥保险的核心功能,分散和转移实体经济运行中的各种自然灾害、意外事故、法律责任以及信用等风险。”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保险研究室副主任朱俊生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
对于下一步如何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朱俊生表示,首先,要提高保险渗透率。保险公司要促进产品和服务创新,提升供给效率,更好地发挥经济补偿功能,分散和转移实体经济运行中的各种风险。其次,要提升风险管理水平。保险公司要根据不同的风险管理需求,为国计民生重大项目提供风险咨询、风险管理、风险评估和防灾减损服务,努力构建灾前预防与灾后赔偿并重的风险管理新体系,以专业化的风险管理服务创造价值。
应坚持不懈治理金融市场乱象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会议要求,要坚持不懈治理金融市场乱象,进一步遏制违法违规经营行为,有序化解“影子银行”风险,依法处置高风险机构,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稳步推进互联网金融和网络借贷风险专项整治。
“主要是‘影子银行’存量风险的化解。”曾刚强调,这部分风险在前两年已经得到有效的化解,例如,同业业务规模有所下降、资管业务进入转型期,但不少领域经过10多年的发展,存量规模较大,需要稳妥有序推进。“这是一个中长期的工作。”他表示。
曾刚认为,2019年风险主要存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存量风险的拆解,在这方面需要关注化解风险带来的新风险点,需要充分把握力度和节奏,这也是2018年监管工作所探索的重点;二是增量风险,主要考虑到实体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在推进,在“僵尸企业”退出过程中,实体风险对金融风险的传导客观存在。他强调,后者所存在的压力可能在今年上半年比较大。
对于外界关注的交叉金融业务风险,在不久前银保监会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银保监会首席风险官、办公厅主任肖远企表示,目前,整治的交叉金融业务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助推“脱实向虚”、资金空转的交叉金融业务;一类是违法违规、破坏市场秩序的通道业务。
肖远企表示,针对整治交叉金融产品等重点风险,银保监会不是简单地采取“一刀切”的办法,而是根据交叉金融业务和产品的特点,根据实体经济的具体需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保险业领域则将继续关注2018年的监管重点。比如,不断提高保险机构公司治理有效性,真正实现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主任郑伟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我国保险业公司治理基础薄弱,对于保险公司而言,实现公司治理由“形似”走向“神至”,对于监管者而言,实现由“形式规范”走向“治理实效”,真正实现保护保险消费者等利益相关人权益和防范风险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距离。
从内外部加强抵御风险能力
“上述内容也是2018年监管工作的一个重点。”曾刚表示,过去有相当多的主体依赖“影子银行”作为融资通道,如果“一刀切”,必然会导致部分主体得不到资金,使实体融资环境受损。所以,监管层在去年即强调了平衡“防风险”与“服务实体经济”的关系。未来,需要继续考虑实体经济的承受能力,既要坚持存量化解不动摇,也要在拆解过程中减少冲击,避免产生新的风险。
另外,市场也普遍担心,在经济下行压力下,大力支持民营和小微企业会造成信用风险资产的大幅增加。
对此,曾刚表示,今年商业银行应当夯实资本,充分进行坏账计提、核销。另外,银行必须树立长期发展理念,内部管理体制、经营理念、考核体系避免过于短期化。外部来看,则要明确“几家抬”的方向,让货币政策、财税政策、监管政策共同发挥作用。
截至2018年12月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达两万亿元,不良贷款率1.89%,较三季度上升0.02个百分点;关注类贷款余额3.4万亿元,关注类贷款率3.16%,较2016年高点下降了1个百分点;逾期90天以上贷款同不良贷款的比例是92.8%,较上年末下降6.9个百分点。2018年,商业银行累计核销不良贷款9880亿元,较上年多核销2590亿元,腾出更多空间服务民营和小微企业。
不过,为了抵御逆周期下的资产风险,商业银行仍面临资本压力,目前来看,各家银行已采取多渠道补充资本,这可在一定程度上疏通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为银行信贷扩张,尤其是为支持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夯实基础。